历史学专业见习是历史学本科生培养中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见习,使员工接触实际、了解社会,在实践中接触历史遗物、遗迹,增强感性认识,锻炼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见习,提高教育学习质量,培养个人能力。为此,2018年6月29、30日,我系2019届全体毕业生在多少位专业教师带领下,赴临县、兴县及延安进行了红色文化研学考察,感悟革命精神,加深了对红色文化的理解,顺利完成见习任务,总结如下:
一、见习领导小组
组长:高喜明
成员:李婷婷 张小萍 张鸿鸽
二、见习背景
2017年6月21日,习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时郑重指出:“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红色文化是新时代老员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财富,也是地方文化建设的精神源泉。在发展地方红色文化特色的背景之下,此次见习贴合社会需求,响应时代号召,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见习时间及流程安排
2018年6月29日:临县中共中央后委机关旧址,兴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
2018年6月30日: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王家坪革命旧址
三、见习目标
通过此次见习,亲身感受革命精神,传承革命基因,使员工充分理解红色文化的精髓,感悟革命先辈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进而保障员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促进员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教学层面上,提升员工收集、整理红色资源的能力,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奠定基础。
四、见习内容简介
1、临县中共中央后委机关旧址
临县中共中央后委机关旧址位于临县三交镇双塔村,属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央后方委员会的枢纽机关所在地,是后委主要领导人叶剑英、杨尚昆驻地和中央重要机关特别会计室所在地,也是毛泽东1948年3月经吕梁赴西柏坡的路居地。
1947年3月下旬,叶剑英、杨尚昆东渡黄河,率驻延安各机关撤退前往晋西北地区。此后,从延安撤退的中共中央和军委机关3200多人陆续到达双塔村及其附近村庄。中央后方委员会机关驻临县三交镇一带,叶剑英、杨尚昆住双塔村。不久,中央书记处特别会计室、作战部等也转移到三交镇双塔村,1947年5月中央外事组在双塔村成立。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东渡黄河后,于3月24日抵达后委驻地双塔村。1948年5月,中央后委与中共中央前委、中央工委在河北平山县会合,双塔村中央后委历史使命结束。
双塔村中央后委机关旧址目前已处于开发阶段,临县人民政府已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纪念场馆建设、革命旧址的修缮维护等,并投入大量资源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交通、卫生等基础设施相较过去已有很大改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考察途中,我系师生还对双塔村开发建设展开了热烈讨论。
2、兴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
兴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蔡家崖乡蔡家崖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址为原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晋绥边区政府、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曾是晋绥开明绅士牛友兰先生的宅院和花园,当地人称“花园院”。1940年2月,成立晋西北行政公署,后改名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1942年,晋绥军区司令部暨120师师部移驻此院,同时成立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从此,蔡家崖成了当时晋绥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时人誉称“小延安”。晋绥党政军主要领导人贺龙、关向应、林枫、续范亭、周士弟、李井泉、牛荫冠等同志长期生活和战斗在这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先后移居这里。著名的“晋绥干部会议”,就在这里的“晋绥军区礼堂召开”,当年毛主席发表了《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后被收入《毛选》第四卷),并亲笔题写了土地改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总政策,对全国新老解放区的土改、整党工作,以及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产生了深远影响。
目前,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对外开放的原状陈列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贺龙同志的故居、旧居,有“晋绥干部会议会址”、“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旧址”以及“六柳亭”等;辅助陈列有“晋绥边区革命斗争史陈列室”、“毛主席在蔡家崖革命活动展览”、“贺龙同志生平事迹展览”等。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收藏有大量的革命文物和历史资料,为研究晋绥革命史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收藏总量为4100余件,其中有毛泽东的笔砚,贺龙的文件包,林枫的马鞑子,牛荫冠的毛毯、针线包,边区军民用过的兵器、工具、衣物、粮票等,不少图片实物弥足珍贵,为全国少有或独有。通过参观学习,同学们对晋绥边区历史有了完整而系统的印象,加深了对中国现代史的理解,对根据地建设有了切身的体会,深深感染了革命热情。
3、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革命纪念馆组建于1950年7月,集中展示中共中央在延安和陕北领导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最早的革命纪念馆之一。历经几次变迁,现在的延安革命纪念馆主体建筑位于延安城东北三华里处的王家坪,现有馆藏文物3.5万多件,历史照片1万余张,图书1.3万余册,调查访问资料百余卷;开放有“延安革命史”、“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两个基本陈列展馆;管理有王家坪、南泥湾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融收藏、研究、宣传于一体的革命纪念馆。
新馆基本陈列的主题是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陈列体系是按照历史编年体与专题相辅相成的方式,将党中央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实践和理论设计为六个单元展示:一、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二、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三、新民主主义的模范试区;四、延安精神的发祥地;五、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六、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以上六个单元在新馆10000多平方米面积集中展现,展出各类文物2100多件,历史照片1000余幅。在陈列手法上,根据展出内容的需要,采用了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增设了必要的模拟景观、场景复原、半景画。这些陈列形式和内容真实地再现了延安时期的革命斗争史实。置身其中,仿佛把人们又引入了延安时代那令人难忘的火红岁月,接受洗礼,得到启示。
4、王家坪革命旧址
王家坪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隔延河与城相望。1947年3月,国民党占领延安后,这里的部分建筑遭到破坏,1949年按原样进行了修复。这里供参观的有军委礼堂、作战研究室和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王稼祥、叶剑英的旧居等。军委礼堂位于王家坪旧址入口处,是七间高大宽敞、四角翘起的大瓦房,可容纳近千人。礼堂建成于1943年,是军委和总部的工作人员自己动手修建的。当年军委和总部的一些大型会议、晚会等集体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毛泽东会客室在军委礼堂东侧,有两间平房。1947年3月24日,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新四旅的部分同志,谈了保卫延安的问题。毛泽东旧居在毛泽东会客室东面的土坡下,有两孔石窑洞,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和寝室。1946年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曾住在这里。门前有一石桌,是毛泽东送他的长子毛岸英到农村劳动时谈话的地方。朱德旧居位于军委礼堂西侧军委参谋部后院,有3个朝南的石窑洞,右起第一孔是办公室,第二孔是会客室,第三孔是寝室。彭德怀旧居位于参谋部前院,有3孔石窑洞。1947年二三月间,彭德怀住在这里,指挥保卫延安的战斗。彭德怀旧居东侧有一间平房,是军委资料室,另外几间是军委会议室。军委首长经常在此召开会议。叶剑英旧居位于参谋部院后的山腰上,有一栋三间飞檐式平房。1943年叶剑英迁居于此,1947年3月撤出延安。王稼祥旧居在军委礼堂后边的山腰上,是两孔面向西南的石窑洞。
5、杨家岭革命旧址
杨家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约3公里的杨家岭村。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毛泽东在这里写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许多重要文章。
走进中央大礼堂,里面的陈设仍然保持着66年前的风貌。主席台正中是毛泽东、朱德的巨幅画像;会场后面墙上,悬挂着“同心同德”4个大字;两侧墙上悬挂4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标语;靠墙边插着24面红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24年奋斗的历程;插红旗的“V”字形木座是革命胜利的标志;在主席台的正上方,悬挂着一条引人注目的横幅:“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亲临历史现场,直观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当时生活和工作的情形,虽然条件艰苦,但是革命意志坚强不屈。直到今天,我们不仅要铭记历革命历史,不忘初心,更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精神,并且将其传承和发扬开来。
五、见习收获
2019届毕业生见习以红色文化研学为主题,通过重访革命旧址,追忆革命岁月,完成了一次红色文化洗礼。本次考察,组织有序,安排基本妥善,安全、顺利地完成了研学任务。研学途中,我系师生就革命历史、红色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传承发展等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另外各专业教师还现场进行了资料收集、整理,社会调查,观众调查等学术研究方法指导,切实锻炼了员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升了专业水平。考察结束后,每位员工都完成了合格的考察报告,锻炼了写作能力,在员工完成三年专业学习之后,这是整体提升专业素养的一次实践。